旋风除尘器发展史
旋风除尘器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两点原因:(1)决定于生产的迫切需要;(2)随着基础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逐步从初级阶段到较高阶段,从最初仅能捕集分离较粗的物料(约60µm)到能捕集分离超微粉尘(1µm一下)。各类除究的进展与流体力学特别是多相流体力学的进展是紧密联系的。
19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欧和美国就开始有些厂矿根据生产需要使用旋风除尘器于捕集分离粗颗粒的物料。而第一个申请专利的是摩尔斯(O.M.Morse)于1885年从美国政府取得专利编号No.325521。旋风除尘器从申请专利投入生产运转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回顾其发展史可以分为一下几个阶段:
自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旋风除尘器投入生产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属于第一阶段,是盲目使用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不对旋风除尘器中的气流运动规律究,对旋风器中的流场也不作出合附实际情况的分析,更不深入了解粉尘颗粒从含尘气流中分离的机理。第二阶段,这阶段从二十世纪而是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是广泛地对旋风器进行科学试验与理论概括阶段1928年波罗克(Prockact)第一次对旋风器进行测定开始,结束了对旋风器盲目使用的阶段。在这阶段中,不少单位或个人对旋风器进行大量的科学试验和理论分析。通过大量数据的测定,了解一些有关压力损失和除尘效率的影响因素:气流进口速度、温度、粉尘颗粒的密度、分散度、气流的粘度、结构形式及尺寸的比例关系。对旋风器的捕集分离机理也在理性上有一个飞跃的发展,对于旋风器的流场从只见漩涡流动,发展到即见漩涡又见到汇流的流动,粉尘从气溶胶中分离的机理最先类比平流沉降发展起来的“转圈理论”飞跃而成为“筛分理论”。其中以巴特从1956年提出,1964年最后试验论证的系统理论较为突出。第世纪十年代初到现在。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企图把旋风器捕集分离能力推向超微颗粒的分离。通过相似理论和量纲分析,把流场的物理量和旋风器的尺寸都用一基准尺寸为准的无量纲来表达。由于旋风器内的流场是紊流流场,又有圆筒与圆锥边壁局限的有边界层的流动,1972年Leith与Licht类比电力除尘器的分离机理,提出紊流混掺边界层分离理论,并提出通过这机理的分级除尘效率的计算公式。另一方面,通过流场分析,旋风器内的流场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漩涡及流向相反的源流或汇流叠加起来的流场。1963年西德西门子公司的科研机关,,在分析了这种流场的基础上,发现如果把旋风器捕集分离器捕集分离的空间移动到旋风源叠加的流场内,则除尘器捕集分离的能力将会大为增加,因而DSE的旋风器,这种旋风器可捕集分离到0.4µm的颗粒,向超微颗粒进军迈出了第一步。
以上就是有关旋风除尘器发展史的详细内容,转载请注明出自:青岛川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http://www.qdcyjd.com/)